大提琴Cello
- 是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乐器。
- 在管弦乐曲中大提琴声部经常演奏旋律性很强的乐句,也与低音提琴共同担负和声的低音
发展历史
16世纪末,大提琴是由一种叫作“低音维奥尔琴”或“膝间维奥尔琴”的 15世纪的乐器演变而来。维奥尔琴的体积不像大提琴那么大,弧形也不那么明显,但演奏时可以夹在两膝之间,像大提琴那样用弓拉奏。大提琴最初在意大利语中被拼作Violoncello,后来逐渐简写为Cello。
- 大提琴和小提琴或其它弦乐器家族成员一样,都有四根弦,音域约为四个八度,音高比中提琴低八度(C—G—d—a),
- 大提琴的第一根a弦发音华丽有力,富于歌唱性
- 第二根d弦,音色较朦胧
- 第三、四弦(G、C)低沉响亮,能够承受乐队的非常沉重的音响。
- 它的发音原理虽然与中、小提琴相同,但其手指的把位在低音区与小提琴迥然不同,尤其是在高音区时能用拇指把位演奏。
- 至于演奏技巧,由于大提琴在琴身大小、琴弦排列与琴弦长短等方面与小提琴均不相同,因而它的奏法与中、小提琴不同,是夹在两腿之间演奏。
- 演奏时,演奏家将琴身轻轻夹于两膝间,底部以一根可调整高度的金属棒支撑。演奏方式则计有用弓毛拉弦、手指拨弦和用弓杆敲弦。
大提琴乐曲发展过程:
- 自17世纪大提琴家多曼尼科•加布里埃利(Domenico Gabrielli)创作了第一首大提琴独奏曲以来,已有不少作曲家专门为大提琴创作乐曲。
- 如18世纪的维瓦尔第、塔尔蒂尼和莱奥等作曲家,都曾模仿小提琴协奏曲而为大提琴写了不少协奏曲;
- 后来在英国、奥地利与法国等地也相继出现了意大利风格的大提琴协奏曲及其他乐曲。
- 至于18、19世纪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作曲大师们,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德沃夏克以及柴科夫斯基等,也都大量写作了大提琴独奏曲、协奏曲和有大提琴声部的室内乐,其他如拉洛、埃尔加、柯达伊、兴德米特等近、现代作曲家亦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大提琴乐曲,深受人们的喜爱。
乐器特色:
- 属提琴族乐器里的下中音乐器,音色浑厚丰满,具有开朗的性格,擅长演奏抒情的旋律,表达深沉而复杂的感情。
- 大提琴以其热烈而丰富的音色著称,是交响乐队中最常见的乐器之一。
- 适合扮演各种角色:
有时加入低音阵营,在低声部发出沉重的叹息;
有时则以中间两根弦起到节奏中坚的作用。 - 大提琴最为辉煌的时刻,要数作曲家赋予其表现如歌的旋律的使命。整个大提琴组奏出的美妙的旋律,足以令交响乐队中的任何其他乐器都相形见绌。
倍低音提琴Double Bass
–提琴家族中最低音也是最大的乐器,全长约200公分,演奏者必须站立拉奏。
-四弦定音分别为EADG,音色庄重而低沈,琴弓约长68~70公分。-演奏技术由於受到乐器构造的限制比其它弓弦乐器显得较不灵活。
-用於独奏略显单调,但一加入合奏中,则使整个合奏发出充实的音响与立体的效果,因而成为管弦乐、室内乐、爵士乐等所有合奏种类的基础。
乐器特色:
-是弦乐器中形体最大的,音色极其低沉柔和,并且能奏出极美妙的泛音。
-拨弦奏法可发出隆隆声,用于描述雷声或波涛声往往恰到好处
-慢奏时效果最佳, 不宜快奏。
-高音部分音质纤弱动人。
倍低音提琴有两种基本形制:
一种属于六弦提琴一族,肩斜背平;另一种属于小提琴一族,肩较方,背微圆。
-是管弦乐队和交响乐队中的最低音声部,多充当伴奏角色,极少用于独奏,但其雄厚的低音无疑是多声部音乐中强大力量的体现
-贝多芬就常用它在交响乐队中演奏重要的旋律。
如:他在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开始时,用倍低音提琴演奏的宣叙 调,有力地回绝了前三个乐章的主题动机。
-还有圣•桑在他的《动物狂欢节》中,用倍低音提琴生动地塑造出笨重、庄严的大象形象。